今年是國軍從大陸撤退來台六十週年
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週年
在1949年是個決定的時間點是個分隔的時間點
但一切早在之前的幾年間就慢慢醞釀了
一個去上學的少年被國軍拉夫到台灣與家人從此相隔六十年
一個把兒子留給家鄉奶奶照顧幾天的媽媽從此看不到兒子長大
平凡的人們只是歷史巨流中的一點一滴水珠
當下的一個小小決定、一個小小想法,就被巨流帶到無法回頭的地方
對日抗戰之後的歷史因為兩岸、藍綠的政治立場
變成意識型態的鬥爭,不是一家之言就是必而不談
當見證歷史的老人逐漸凋零,這段歷史若不收集記錄,將便成一段空白
固然歷史的巨流不在意一段短短的空白
但身為人子的我們,卻不應該對父母祖父母的過去不聞不問
就像龍應台在書中感嘆的,當父親過世、母親失智
年輕不屑、不耐煩聽的陳年往事,已經再也聽不到了
對著未滿廿歲的兒子,龍應台想要說的不過是那個時代的故事
大江大海說的不是大江大海的歷史,而是小水滴的掙扎、無奈
好不容易熬過八年抗戰的人們,青春作伴好還鄉的喜悅不到幾年
馬上又要面對國共激戰,生離死別、妻離子散
只是這次的分別不只是八年,誰也不知道一別就是六十年
龍應台的親哥哥留在湖南奶奶懷裡,當時龍媽媽以為頂多兩三年就回去了
沒想到再次見面,孩童已成白髮老翁
龍應台收集文獻、透過各種方式訪問歷史的見證人
原只是來台灣暫住卻改以台灣為家鄉的外省人
被日本人徵召卻因日本戰敗變成戰犯的台灣原住民
原本懷著回歸祖國熱情卻被迫害的台灣人
甚至還加上二戰期間被日本俘虜的澳洲軍人
這些當時都只是年輕小伙子的人們,像支流一樣走進歷史巨流
在那個曲折殘酷的時代交錯,互相影響了彼此的生命
歷史只記載國軍撤退、人民解放了XX城、誰贏了誰輸了
卻不曾寫下一個兒子跟母親的分離、一個小兵對家人的思念
在書裡可以看得出作者收集了許多資料,挖掘出很多故事
很多支線在後續也提到不得不放棄
畢竟那個時代不僅是大陸台灣、日本婆羅州
非力普的德國爺爺也自有一段戰爭的故事
這些戰爭的倖存者有些還要面對後人的誤解、侮辱
但真正經歷過生離死別的人,對這些只剩下欲說還休的感慨
有幸生活在中國有史以來最平安的時代
貪官污吏自古有之、社會制度不公不義自古有之
但至少我們擁有自由、擁有和平、擁有選擇
是的,選擇的權力在戰亂的時代是多麼奢侈的一件事
人們可以有支持的政黨、認同的理想
只是如果所有的人都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是否歷史不會一再重演殘酷荒謬的悲劇?
- Oct 13 Tue 2009 07:28
大江大海1949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